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98篇
  免费   1156篇
  国内免费   2152篇
测绘学   230篇
大气科学   3484篇
地球物理   934篇
地质学   1179篇
海洋学   870篇
天文学   209篇
综合类   347篇
自然地理   553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132篇
  2021年   201篇
  2020年   199篇
  2019年   203篇
  2018年   182篇
  2017年   233篇
  2016年   205篇
  2015年   272篇
  2014年   317篇
  2013年   374篇
  2012年   368篇
  2011年   320篇
  2010年   271篇
  2009年   356篇
  2008年   371篇
  2007年   383篇
  2006年   340篇
  2005年   345篇
  2004年   300篇
  2003年   251篇
  2002年   237篇
  2001年   215篇
  2000年   241篇
  1999年   187篇
  1998年   221篇
  1997年   152篇
  1996年   135篇
  1995年   123篇
  1994年   125篇
  1993年   80篇
  1992年   79篇
  1991年   71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9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7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夏季南海上层环流动力机制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利用一个分区性的正压-斜压衔接模式来探讨夏季南海的上层环流特征及其动力机制,结果表明:夏季期间,由于风生环流的不稳定性促使在东沙群岛附近的气旋涡的强度及位置发生变化,并间接导致黑潮侵入南海北部的程度变化以及气旋涡南侧的反气旋式环流、西沙群岛西南侧的气旋涡的强度和范围出现波动现象;在南海南部的北向西边界流由于离岸的西南季风所驱动在中南半岛中部沿岸脱离岸线往东北方向的流动,导致沿岸的水体大量流失而在沿岸形成一支南向补偿流并在西沙群岛西南侧诱生一气旋涡,而上述的离岸西边界流则作顺时针方向流动,从而在南海南部形成反气旋式大环流;在南沙海槽附近出现的局地气旋涡和万安滩附近的气旋涡分别受β效应、底形效应的作用而形成.  相似文献   
52.
南海表层流场的卫星跟踪浮标观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运用卫星跟踪漂移浮标资料分析南海表层海流 ,研究了有关海域的表层海流特征。结果表明 ,秋、冬季入侵南海的黑潮水有一小部分沿台湾南岸折回黑潮主干 ,并有时在台湾西南外海形成反气旋涡旋 ,其余大部分黑潮水西行进入南海内部。吕宋岛西部沿岸流始于 1 3°N以南 ,沿菲律宾西海岸北上抵达吕宋岛西北角 ,与黑潮水混合后西行  相似文献   
53.
本文分析了济州岛南部区域温度双跃层现象的类型及其成因。特别阐明了双跃层的波状现象,指出:强流锋区的侧向效应,黑潮次—中层混合水的爬升,黄海冷水团边缘密度环流引起的侧向流动,以及上、下层流速、流向不一致引起的剪切作用,是导致双跃层波状现象的主要原因。发现上、下跃层之间存在着“跃层间环流”,这是一个有趣的海洋学现象,它将导致双扩散的发生和有利于双跃层的维持。  相似文献   
54.
李宇  陈润珍  蔡敏  孔宁谦 《海洋预报》2006,23(Z1):104-109
本文对1960~2002年进入广西影响区的热带气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平均每年有4.3个热带气旋进入广西影响区,强度突然加强的平均每年有0.3个,发生在6~10月,其区域分布主要集中在海南岛东北部近海至粤西近海区域和北部湾海域。利用《台风年鉴》和《历史天气图》以及欧洲中心NCEP再分析资料,对这类热带气旋进行环流特征诊断分析,得出了一些结论,有助于更好地做出这类热带气旋的风力和降水预报。  相似文献   
55.
Weather in the North Gulf of Alaska is characterized by a high frequency of deep synoptic-scale low-pressure systems, especially during the cold season. The strong pressure gradients of these storms interact with the extremely rugged terrain of the coastal mountains to produce a variety of channeled flows. These surface wind regimes are not well documented in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due to the paucity of observations. Modeling of these phenomena in regions of complex terrain is of great interest to those working with hydrodynamic, wave, and pollutant transport models in coastal and shelf areas. Such models, when coupled with ocean and coastal-ecology counterparts, give a broad view of the role surface winds play in shaping local coastal marine ecosystem in this region. This paper presents a climatology of simulated low-level wind jets over the domain of Cook Inlet and Shelikof Strait along Alaska's south-central coast. Daily simulations using the RAMS model were conducted in a 36-h forecast mode for the cold-season period 10/1/03 to 3/31/04.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resulting simulated low-level wind field makes it possible to characterize these jets and gap flows in spatial and temporal detail.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RAMS winds and the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derived winds when available verifies the existence of these wind jets and the capability of the model to simulate these cases. Clearly, the results of a study in this region depend on the fidelity of the model at these scales (O[5 km]). The SAR comparisons attempt to help establish this. From the 6 months of simulations over Cook Inlet and Shelikof Strait, the low-level wind jets are classified into 10 different regimes by location and orientation. These regimes are categorized into four more general groups: cross-channel westerly, easterly, and up and down Inlet flows. The nature of a particular regime is largely a function of pressure gradient orientation and local topography. Jets in the same group have a similar occurrence distribution with time. Some form of jet occurred in the study region almost daily each month of the period, with December 2003 having the highest frequency of wind jets.  相似文献   
56.
依据黄、东海环流的的动力学模型 ,运用“流速分解法”对黄、东海正压环流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冬季黄海正压环流主要受风应力影响 ,基本形态为黄海暖流由济州岛西南进入南黄海中部 ,其东西两侧分别为两支向南流动的沿岸流 ;夏季主要受到潮致体力的影响 ,为一逆时针涡旋。东海环流主要是边界力作用驱动的结果 ,东海黑潮、台湾暖流和对马暖流较稳定。冬季风应力对东海环流表层流场有消弱作用 ,在夏季则有一定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57.
方百寿 《海岸工程》2002,21(4):66-72
青岛旅游商品开发拥有辉煌历史,曾经领导全国消费潮流。但从旅游经济产业结构来看,青岛旅游商品开发存在如下问题:缺乏品牌和特色商品,小规模开发与经营,品种和质量有待加强,流通渠道不畅,购物环境不理想和商品的旅游后影响力不强等。提出相应开发对策;政府宏观指导,名企参与开发,丰富品种和特色,完善购物环境,使物流渠道畅通,将市场分类分层,利用节庆造势,周边联合连动和形成购物胜地。  相似文献   
58.
东中国海环流及其季节变化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东中国海环流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已做了大量的工作。早期科学家们主要依赖于对温盐资料和少数测流资料的分析研究对渤、黄、东海的环流结构有了较系统和深入的认识。东中国海环流是由一个气旋式的“流涡”组成,东侧主要是北上的黑潮-对马暖流-黄海暖流及其延伸部分;西侧为南下的沿岸流系。黑潮对东中国海环流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致于除了某些局部区域外,上述海域主要流系的冬、夏季分布形式比较相似而无本质上的差异(胡敦欣等,1993)。但本文所研究海域正处于世界上最显著的季风区,冬、夏季盛行风向基本相反,过渡季节(春、秋季)风向多变,风力减弱;海洋热盐结构季节变化明显(如冬季混合强,而夏季层化明显等),这些因素都使得东中国海环流存在着较明显的季节变化。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中国海环流的数值模拟工作逐步展开,并已成为研究环流结构及其形成机制的强有力工具。但由于数值模式本身以及计算方案的缺陷(如有些学者用固定的风场、温盐场对东中国海环流进行诊断模拟等)和观测资料的不足,数值模拟的结果难以得到验证,渤、黄、东海的环流研究中仍有大量的问题存在争议,以待澄清。例如,台湾暖流的来源、流径;对马暖流的来源;夏季黄海暖流的流径以及黄海冷水团环流等均有不同的论述。对黄、东海环流季节变化的数值模拟工作也较少,多用冬、夏典型月份的风场强迫积分至稳定态,给出冬、夏季环流,这种做法值得商榷。三维环流模式很难在1个月内达到稳定态,尤其是夏季层化明显、风力减弱的情况下,非常定风场的影响更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本文采用比较符合实际的计算方案,用年循环风场和海面热通量场为外强迫,对渤、黄、东海的环流及其季节变化进行了模拟,并对一些争议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9.
港口靠船桩工作性状计算的双参数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谢耀峰 《海洋工程》2002,20(2):38-42,48
港口靠船桩是承受重复性荷载或多循环荷载的一种横向承载桩。双参数法能较好地描述靠船桩 (单桩、群桩 )的桩土工作性状。用双参数法进行计算时 ,所给的地面条件必须由重复荷载或多循环荷载作用下实测出来。根据现场试桩资料 ,标定桩土参数 ,即k =mx1/n的指数l/n、桩土相对柔度系数α、桩土综合刚度EI等值 ,可以用来设计试桩附近局部地区同类条件下的其它长桩。对于没有进行试桩的某些工程 ,可以联合运用双参数法和p -y曲线法进行桩的分析  相似文献   
60.
The sea surface height anomaly (SSHA) and geostrophic circulation in the South ChinaSea (SCS) are studied using TOPEX/POSE1DON (T/P) altimetry data. The SSHA, which is obtained after tidal correction based on the tidal results from T/P data, is predominated by seasonal alternating monsoons.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SSHA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SCS is positive in spring and summer, but negative in autumn and winter. 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 SSHA in the SCS can be approached with the sum of tidal constituents SA and SSA. The geostrophic circulations in the SCS are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sea surface dynamic topography, which is the sum of SSHA and mean sea surface height.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circulation in the upper layer of the SCS is generally cyclonic and notably western intensified during autumn and winter, while the western intensification is weak during spring and summer. It is also indicated that the Kuroshio intrudes into the northeastern SCS throuth the Luzon Strait in winter. But th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